生活小记(123)——关于借钱的事情

不知大家是喜欢和富人相处还是和穷人相处。或许这个问法不太好,那我换一种问法,你是觉得和有钱比较好打交道还是和没钱人比较容易相处呢?

最近遇到一点经济上的麻烦事。上个月的花销比较大,因为我看自己还有不少结余,所以买的东西稍微多一点,不过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可是这两天在计划外借出去了好几万块钱,而我之前剩的钱基本上都给家人了,或者拿去装修。导致我这次借款之后只剩下一千多块钱。现在距离月底发工资还有很长时间,因此这个月的手头就非常紧了。

今天和同事说起这事,同事说你可以尝试学学理财,这样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了。我说这其实和我嚷嚷着很久的换工作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为自己求得更多的利益。

在生活中,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有钱人比较容易相处。因为在你需要钱时,他手上的闲钱会比较多,这样他会有更大的可能性满足你的用钱需求。而对于“没钱人”来说,可能他所有的钱可能基本上刚好满足他这个月所需要支付的伙食费和房租,那么此时当你提出需要钱的需求时,即使很少,也有很大可能性失败。最终的结果是他不能借钱给你,他心里很愧疚,而你也不高兴,以至于不欢而散。

按理说学会理财确实看上去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在你有限的资源内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且恰当的理财也不会让你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出现混乱的局面。但是事情往往没有事先看起来的时候那么单纯,因为这意味着思维方式开始改变。

设想你现在手头上有 300 万元的现金,中国回报率最高而且最稳妥的投资项目,就是把现金变成房产。在这里我们不把问题想的复杂,假设房价一年涨 15%,如果我把现金用于买房,那么两年之后我把房卖掉我将获得 30% 的利润也就是 90 万元。但是在此时,你有一个好朋友向你提出借款 100 万,两年之后归还,你会不会借呢?从现金的角度来看,我现在手头有 300 万元,借出去 100 万那我还剩下 200 万,足够我的花销了。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如果你现在正准备用这 300 万来买房,你借给他之后即使他两年之后足额归还,但是对于你来说你是损失了 90 万元。

所以对于一个比较善于“理财”的人来说,问他借数目不小的钱时,虽然最终会足额还款或者支付一定的利息,但是对于他来说实际上是亏损的。就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你问他借了 100 万,即使两年之后还 110 万,对于他来说还是亏损了 80 万元。

不过我们并不总是有足够的钱去买房,而且朋友一般也不会借那么多钱。回到我目前的问题上来,虽然我手里有几万元的现金,但是我之前的计划是把钱用于新成立的公司的人工开销上,并且用其他一部分钱给妈妈把医保补足。因此对于我来说虽然收益不如买房这么明显,但实际上还是在进行有计划地投资。而这两天把钱借出去后,意味着打乱了我原来的计划,而我也需要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了。

以前有个同学跟我说,朋友间相处应该尽量少地在金钱上有直接关系,我明白他的意思是人们在金钱上往往会暴露出自己的本性。而要到达“暴露本性”的地步,那多半是损害的利益到达了一定的“临界点”,只是对于有钱人来说,临界点会比较高。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不会到达这个临界点,而且他也不太可能正好要把钱用于投资或是作其他用途。

倘若到达了这个临界点,那么显然理财观念不强的人更倾向于把钱借给你。这样也导致了另外一个现象:善于理财的人会越来越有钱,因为他老是把钱花在收益比较高的地方;对于钱“无头无脑”的人,由于把钱用于这种“借贷”方面实际上是亏损的,从而会导致他一直没有足够的钱用于投资有所回报的项目。

假如你不善于理财,对朋友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或许你认为培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回报更高,那么还将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对他很好,但是别人不一定会同样对你好。

还记得上一篇日志提到的那个同学之间互相“评分”的调查吗?在调查者中,在你评分为“3 分”或以上的关系,只有 53% 的人把你也评为“3 分”或以上。在这里我不妨做一个假设,“3 分”意味着对方会在你困难时尽全力帮你:例如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你需要一大笔钱(比如得了重病),此时对方会想尽办法来帮助你(把房子卖了,四处问别人借钱等),那么如果根据那个调查报告来看,只有大概半数的人会同等地对待你。(当然我相信我所说的“3 分”不是那个报告的本意,这个要求对于普通的朋友关系来说明显过高了。不过我觉得在紧急时刻不能尽全力来帮助你,又算得上什么朋友呢?)

在做到“3 分”的基础上,此时你有一个朋友问你借钱,你虽然愿意损害自己一定的利益借给他,但是却忽视另一个问题:对方可能是需要一定的钱用于投资,比如他想买房。此时对于他来说是逐年收益的,而对于你来说现金是在不断贬值的。所以看上去你是帮了他,实际的结果是收益是对方拿的,而损失是自己背的。那么如果想到这里就会出现一个比较“难过”的想法:为什么他在拿收益的时候没有想到我呢?虽然对方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此时你难免会觉得不太值得把他评为“3 分”以上。

前面所说的“暴露本性”其实也不太恰当,因为有的人“本性”不是这样,和钱多钱少、是否善于理财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当你和对方在做事情时都为对方的利益进行考虑,才能跳出这个怪圈,此时借钱与不借钱的说法就已经不存在了。

假如你有一个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都是学经济的同学,而且工作之后一直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每天他都和你讲一大堆什么期货、股票啊之类的东西,按理说他的投资观念应该是很强的,至少是在这个圈里混的。某天你正着急用钱,他把他的存款都取出来给你,过了一段时间后你把钱给他时他还在诧异你居然在“还钱”。又或者说当你要另一个朋友给你汇款时,对方说“你不是知道我的网银密码吗?”

而直到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所分析的“有钱”与“没钱”是否好相处,不善于理财的人是否更好相处,在他们身上已经通通不适用了。

✏️ 有任何想法?欢迎发邮件告诉老夫:daozhihun@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