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化石参观之旅

最近偶然发现在合肥的安徽博物院和安徽地质博物馆里有恐龙化石的展览,看某些网站上评价还不错,上海到合肥的高铁只需要 2~3 个小时,并且安徽的几个大博物馆完全免费开放。那还等什么?火速出发。

迄今为止一共去了两次合肥看化石,因为老夫觉得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一些东西漏掉了,所以没过多久又去了一次。果然在地质博物馆中,漏掉了最重要的大恐龙化石(特码第一次去的时候还以为只有一层)。两次参观都收获满满,相当开森。

话说安徽地质博物馆还真不错,我觉得比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要好(毕竟古动物馆太小了),况且北京的还要 20 元门票。有一些展览比如猛犸象之类的和古动物馆相似,所以类似的就不在这里记录了,可以参考老夫之前去古动物馆的博文。与化石不相关的(例如天文馆、科技馆、历史博物馆之类的)也不记录了。


老夫喜欢……恐龙化石?

Yes!其实恐龙化石只是其中一部分,老夫对自然科学都非常感兴趣,例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当然还包括生物学(来过老夫家的都知道,老夫家里有各种昆虫的琥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某位哥们送的)。恐龙化石只是最方便拍照的而已,其他的很多展览观赏性不如恐龙化石。而且其他的自然科学,例如物理、天文之类的,博物馆里又没有什么好参观的。

相比之下,老夫对社会科学类的东西兴趣不如自然科学大,但是如果可以参观,也会去看看。不过奇怪的是,老夫在上学的时候社科类的考试几乎都接近满分,而理工科的成绩反而没这么好。


棘鼻青岛龙

安徽博物馆的老馆有一个“古生物陈列”厅,一进门就能看到这只青岛龙的化石。

青岛龙体长 6.6 米。青岛龙在古动物馆貌似也有,不过老夫怎么不记得看过。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顶的顶饰了。

菊石、角石、笔石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里最高等的一个纲,全部为海生的肉食性动物。

菊石倒是很熟悉的动物了,可是角石和笔石如果老夫不来安徽地质博物馆,还真不知道有这两个物种。不过不要被它们的名字忽悠了,这些玩意和菊花、羊角、铅笔等没有啥关系,只是看起来比较像而已。

菊石是已经灭绝的头足类动物。看这造型和现存的鹦鹉螺很相似,不过菊石的近亲反而是鱿鱼、乌贼等鞘亚纲。
由于菊石是软体动物,所以保存至今的大多也都是这种壳。
因像动物的角而得名,属于鹦鹉螺亚纲。有些东东比较细长,左边那个直立的角石大约有半米长。有些则和田螺类似。
笔石是很小的群居性半索动物,因其化石通常为压扁的炭质薄膜,很像用铅笔在岩石上画的痕迹,所以叫做笔石(这种命名方式也可以)。这类动物由胎管、胞管和笔石枝组成。
由于太小,化石又放在玻璃后面,所以只能用手机拍了之后再放大来看了。

鱼龙

这是博物馆的大个头鱼龙,也有小的,比如巢湖鱼龙,体长不到 1 米。(照片省略)鱼龙在中国古动物馆也有展览,不过貌似没这个大。
鱼龙目的动物体长通常为 2~4 米。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0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500万年。鱼龙目的动物体长通常为 2~4 米。 ——抄袭自维基百科

来自兰州盆地和四川自贡的大恐龙

四川自贡是有名的恐龙“故乡”,老夫今后一定会去参观。不过这个博物馆好像从兰州和四川那里“拿”过来了不少大个头,现在先看看吧。

炳灵大夏巨龙,产于兰州盆地,体长 30 米。这么大个头显然是食草恐龙,如果吃肉的话很容易就饿死了。
右边是中华盗龙,左边是吉兰泰龙。
跑到高处看这几个大块头的效果更佳。
近处观看大块头的骨架,出土的其实是零碎的骨骼,在展览时是用架子支撑起来的。
长条形的恐龙蛋化石以及大爪子。这个大爪子巨大无比,大约有乃的整个胸腔加腹腔那么大。所以应该叫做“雷霆爪”(乃玩《伊苏 8》已经玩的走火入魔了)。

海百合

初音未来有一首歌叫做《海百合海底谭》。老夫之前一直不知道海百合是啥东西,看了展览后才知道是生活在海里的一种动物。

在古生代海百合的数量极其庞大,在二叠纪、三叠纪期间绝大多数都灭绝了。海百合纲的动物主要利用布满黏液的管足滤取海水里的微生物作为食物。

海百合化石。形状像绽放的百合花,所以叫做海百合(但它们是一种棘皮动物)。多数营固着生活,淡有时也固着在漂浮的树木上营假漂浮生活,为爬行类、菊石和双壳类提供天然屏障,形成了倒悬的“海百合森林”。
放大看海百合化石。

FUN TIME

到顶楼听到《童年》这首歌并且一堆人在围观看什么东西,凑近去一看,原来是三头“恐龙”在举行演唱会。这个化了妆的恐龙模型还会随着音乐摇来摇去,做的相当有趣,怪不得这么多人围着看。

“乐队“依次演奏了《童年》和《同一首歌》。

✏️ 有任何想法?欢迎发邮件告诉老夫:daozhihun@outlook.com